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 让世界“读懂中国”

——专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

陈婧 实习生 庾润清 唐恬
来源:中青在线发布时间:2015-10-19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婧 实习生 庾润清 唐恬

    金秋时节,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将又一次高朋满座——11月1日~3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21世纪理事会(贝格鲁恩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将在这里举行,40多位前政要、战略家和企业界领袖齐聚“日出东方”之地,聆听中国故事,共议中国在世界朋友圈的角色和凝聚力。

    “敞开大门,请朋友来读懂中国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沟通对话的良好契机”,10月19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驻法前大使吴建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让世界读懂中国,既是中国自身的需求,也是外界对于中国的需求。

    从“十三五”规划读懂中国经济和改革

    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走势备受关注,尤其是即将出台的中国“十三五”规划早已列入各大研究机构关注的重点。吴建民说,选择11月初举行“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时机非常重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在10月底召开,讨论“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是其主要议程。吴建民说,“读懂中国”会议紧随其后,意味着,中国要向全世界主动介绍自己的规划,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在有问有答的过程中,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情况与发展主张。

    据悉,在本届“读懂中国”会议上,中国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科学技术部、监察部等多个国家部委的负责人都将到场发言,阐述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政策,与参会代表直接交流。

    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在吴建民看来,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意味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以往,中国在吸纳外国投资时,主要是由政府扮演主导角色,而如今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则更多地由企业扮演主导角色。这种转变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吴建民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如何深化改革也是全球最希望读懂的中国话题,而改革的信息也会在“读懂中国”的会场被传递。吴建民还认为,中国的一些改革议题,如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将会是被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所做的事情有着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做法跟外国有怎样的差别,中国将如何践行自己的改革承诺,这些都将是外界非常想要知道的,这些问题在 ‘读懂中国’会议都有机会得到解答。”

    在具体议题上,吴建民认为,在本届“读懂中国”会议上,中国的经济形势可能是与会外国嘉宾关注的焦点。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这是6年来GDP增速首度“破7”,引起外界广泛关注。“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这是全世界关心的议题。前一段时间,中国股市暴跌,全球的资本市场都跟着紧张,这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状况早已牵动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大局。”吴建民说。

    从和平发展道路读懂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的国防、外交政策也将是本届 '读懂中国'会议的焦点之一。”吴建民说。“不可否认,外界有一些声音,对于中国国防、外交战略的意图有所疑虑。在本届 ‘读懂中国’会议上,这些疑虑都可以通过面对面进行坦诚的交流得到澄清,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将进一步得到宣示。”

    吴建民认为,本届 “读懂中国”会议上,中国将进一步向外界解释“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他认为,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道路”主张的内涵可以从“三不”、“三要”的角度来理解。

    “三不”意味着——“不称霸”、“不扩张”、“不结盟”。“不称霸是指中国决不重蹈昔日苏联与美国争霸的覆辙。不扩张是指中国也绝不会重蹈昔日殖民大国在海外扩张、建立势力范围的覆辙。‘不结盟’是中国外交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做出的抉择。如果中国同某国结盟,那新的冷战就开始了,全世界遭殃。”吴建民说。

    “三要”则是——“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过去的30多年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经历最和平的时期。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发展。因此,一切有利于和平的事情中国都会积极去做。如今,中国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都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此外,要认识到,中国关起门来不可能完成现代化,因此国际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要开放。”吴建民分析说。

    吴建民说:“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就是这样做的,今后,中国还将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改变讲故事的方式,让外界“读懂中国”

    对于外界对中国的误读,吴建民认为:“因为中国的发展,国际力量的对比正在不断变化。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外界对中国有误解也不奇怪。”

    吴建民说,外界之所以对中国有一些误读,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是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第二是对中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偏见。第三是,中国在向世界介绍、说明中国的方式方法上还需要不断改进。”

    吴建民认为,对于前两点原因,沟通与对话至关重要,而对于第三点原因,则需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不断改进。

    “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中国在讲什么?这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中国人喜欢讲原则,我们习惯从原则到具体,因此,往往我们的原则讲得多,而具体的事例讲得少。而外国人习惯从具体到原则,往往着眼点在于很具体的东西。”吴建民说。

    “大而化之,不可取;以小见大要从具体故事来介绍中国。所以我觉得要多讲中国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具体的故事,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原则。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国和西方世界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同时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双方有分歧这是很自然的。”吴建民说,“对于双方之间的分歧,我们要加以区分,有的分歧是今天可以解决的,有的分歧是要到明天乃至后天才能解决。我们千万不能把明天、后天乃至更长远才能解决的问题勉强拿到今天来,那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和而不同啊。对于分歧,要坚持用对话的方式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

    “纵观历史,人类为误读、误判以及用不当方式解决分歧,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理解中国;搭建对话平台,以沟通、对话来化解分歧——这非常重要。”吴建民说。

    青年更能讲好“中国故事”

    吴建民还指出,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如果世界真的“读懂”了中国,这无疑将对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中国,如今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最大变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不仅如此,应当看到,过去几百年,西方文明对于世界发展的贡献很大,而东方文明的贡献则比较少。但是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使得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中国、印度等崛起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力在支撑?来自东方文明的价值在哪里? ”吴建民分析说。

    “让世界读懂中国,中国融入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中国从物质、经济发展、文化等各层面对世界做出贡献的过程,是让东方文明进一步造福人类的过程。世界从东方文明中汲取营养,对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大有好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方征服另外一方,而是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吴建民说。

    吴建民还特别指出,在让世界读懂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青年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前不久,美国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美国青年对中国更有好感。因为青年人偏见少,也更容易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中国。”吴建民说。

    “世界正跟中国青年接触,中国青年也正在走向世界。原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走出国门求学或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到中国走走看看。这个时代青年之间的交流比我们这代好多了。”吴建民说,他相信,青年有着更少的偏见、更多的渠道,因而,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更能讲好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