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我认为可以有多个维度。这里我分享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文明的维度。它是中华民族追求进步跨越农耕文明而实现的一种新型文形态的文明变迁与社会变革。
第二个是空间的维度。它是在全球化所带来的中西古今文化的大碰撞、大冲突、大整合的复杂形势中展开的。
第三个是时间的维度。它已经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并将继续发生的全民族的一场长时间的集体性行为。
如何真实地接近它的本质?从上述三大维度所覆盖的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考察,也许是一个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方向性的通道。医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基因有其恒定性,就是不变性,这种恒定性和不变性使人区别于其他的物种,但是基因又会因为重大事件、重大突变而改变,变化了的部分会沉淀为基因的一部分。在一场文明大变迁、中西古今文化大交流、旷日持久的全民族的行动中,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文化动力与基因支持。
第一点,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文化基因和本体性规定。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民风、习惯和信仰,形成了我们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的独特的价值,像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等,这些理念和主张深入人心,沉淀并构筑国家的制度体系,成为稳定社会、校正社会、建构社会,使古代中国得以延续数千年的根本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风云激荡,在近两个世纪的进程中,面对的社会矛盾不同,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担负的历史任务也不同,但是它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第二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谋求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以马克思为指导形成了“革命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和主导性基因。20世纪20年代在西欧诞生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中国,为古老的中国走向光明开启了希望之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的古老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三大理论体系及时地回答了中国的革命之问、建设之问、发展之问、前途之问,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不断开辟前进道路,面向未来的精神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鲜明的印记。
第三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与人类现代精神、与西方现代文明精华交相辉映、相互成就。当中国人迈开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时间上,人类已经开启了自己的近代史进程,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在空间上,全球化像一个不速之客把各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时空意义在文化上的沉淀唤醒中华民族自己站起来,打破已经体制化、模式化的土生土长的儒教体系,寻求来自外部世界的独立、自由、平等、理性、法治等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尝试本土文化的转化与新生。古老的东方文明与年轻的西方现代文明相遇和接触,没有崩溃,也没有被取代,而是海纳百川,获得了新的能量,激发了新的创造力。同时,中华文明对世界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方文明和社会生产力的跃迁,秦汉国家体制深刻影响了西方官僚体系的建设,古代中国的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国家治理观等等,更是多方面地与西方人的意识思维互融互鉴。
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基因、主导性基因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上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在中西漫长历史的文化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地回应人类实践的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又在问题导向的实践推动下,不断地关切并回答时代的焦虑,批判性地反思并且校正人类在生存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
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东西忠实地保存着,然后不加改变地传给后代。它不是一樽不变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得犹如一道河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构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离开它的源头之后,在五千年的风云岁月中,远上白云、奔腾向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壮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创造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