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碳中和是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来源: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发布时间:2023-09-27

5月18日,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受邀出席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并发表讲话。


朱民副主席指出,欧洲主要国家大多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间有60年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所以掌控这个过程的平稳和安全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艰巨任务。


朱民副主席认为,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


碳中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

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难点?朱民副主席直言,欧洲主要国家在1990年实现碳达峰,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间有60年时间。另外,欧洲主要国家人均GDP已经达到3-4万美元,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5%,排放已经处于低均值,走向碳中和相对技术容易。相较而言,中国只有30年时间。所以掌控这个过程的平稳和安全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艰巨任务。


朱民副主席认为,中国走向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巨大变化。例如,目前占能源消耗总量61%的煤炭,将逐渐由光能、水电、核能等替代,对于山西和内蒙古等依赖煤炭的地方来说,经济结构将会出现变化。此外,依靠煤炭发展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会因此引发巨变,交通能源消费结构也会改变,汽车行业从根本上将被颠覆。


“碳中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在此过程中,市场会发生重要作用。”朱民副主席称,其中重要的抓手就是“绿色溢价”。在零碳环境下行业生产成本会出现变化,如水泥的生产成本会增约100%,钢铁的生产成本会增约20%,塑料的生产成本会增约50%,航运、船运的成本会增约50%至100%。


碳中和,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在朱民副主席看来,让这一巨大变化实现的重要抓手是科技。他表示,光能概念产生之初,光电成本高昂,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光伏不可能普及,但随着技术提升加之中国大规模生产使用,迅速降低了其成本。


“技术发展背后,是巨大的投资。”朱民副主席介绍,据估算,从现在到2060年,中国每年将有相当于GDP总量1.5%到2%的资金投入新能源、能源基础设施领域,以及碳中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转型。预计今年投资将超过1.5万亿元,以后还会逐渐增加,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也会引起全面的经济变化。


“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朱民副主席表示,碳中和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


创造引领世界的新发展模式

对于碳中和的发展前景,朱民副主席表示,今后40年,中国将走上一条绿色道路,这条道路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国尝试过。当欧美国家走向绿色发展时,其收入水平、经济结构、能耗量等已使得这个任务相对容易,而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而言,要在增长的同时保持碳中和、保持绿色发展,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希望中国在这方面创造新的模式,并由此引领世界新的发展模式”。


朱民副主席分析指出,基于中国独特的机遇和能力,在绿色发展领域甚至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经济理论。“这是一个发展范式的改变,我们正走在世界前沿,想象空间无比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