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这种格局已经悄悄发生变化
在4月18-20日举办的“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期间,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发表了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的主题演讲,围绕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主持。
黄奇帆常务副主席表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有和民营的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作为工业的“躯干”,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占比不能低于25%,还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黄奇帆常务副主席认为,“一带一路”改变了数百年来欧亚大陆陆路贸易基本停顿的格局。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将形成全球海洋贸易与陆路贸易、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比翼齐飞”的现代化新路径、新版图。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有和民营的关系
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黄奇帆看来,“高水平”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有和民营的关系,进而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和红利。他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二十大对此再次作出强调,并在之前加上了“充分”两字。与此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有为政府促进形成高效市场。
二十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黄奇帆指出,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多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8%增长到2010年后的60%左右,国有经济的比重从占比超过60%降至25%。目前,中国还有15%左右的GDP是由政府投入行为产生的。中国的GDP组成发展为这样的常态已有10年左右,在两个“毫不动摇”之下,这样的GDP组成将会长期延续:60%的非公经济保持经济活力、涵养企业、促进创新,15%的政府投入加上25%的国有企业起到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这将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
2022年,中国按GDP总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有9个在南方,唯一的北方城市是北京。在演讲后的对话环节,主持人李君如向黄奇帆提出了“北方怎么办”的问题。
黄奇帆从历史演变的进程说起,指出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北强南弱”,现在“南强北弱”情况的出现与美西方近几百年现代化进程中海权经济、海洋贸易、海港城市崛起的影响有关。以东北地区为例,黄奇帆指出,东北振兴要抓好改革、开放和创新三个关键词。
“开放是北方尤其是东北振兴的不二法门。”黄奇帆说,东三省民营企业的数量和密度比东南沿海要低得多,各种保税区、开发区的规模也小得多,与开放制度和政策有关。要进一步引进开放和改革的观念,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下陆路通道的路径,着眼国际大格局和互联互通。做好开放,相信北部和南部的差距会逐渐平衡。
制造业强不强,还要看生产性服务业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黄奇帆指出,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在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早过快,至少要等到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以后再逐步下降;对中国来说,制造业占比要下降,也不宜降得过低,不能低于25%,这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黄奇帆表示,与制造业关联的研发、品牌设计、供应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还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由现在的20%逐步提升到50%。满足以上三方面条件,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就会达到GDP的65%,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服务业中占比为20%左右,而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8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占了50%,这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黄奇帆表示,看一个地方制造业是不是强,一看规模,二就要看生产性服务业。
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黄奇帆指出,虽然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但货物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贸易强国的突出标志是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大部分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密集且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进口是外国企业完成的。黄奇帆表示,数字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里的50%,要提升服务贸易水平,还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一带一路”将带动内陆地区大发展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全球超过3/4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几百年来,海洋贸易、海权经济一直独大,欧亚之间的陆路交通基本停顿。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提出以来,这种格局已经悄悄发生变化。”黄奇帆认为,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将形成全球海洋贸易与陆路贸易、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比翼齐飞”的现代化新路径、新版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在2022年开行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黄奇帆说,陆上丝绸之路在数百年来几乎中断,中欧班列在海运体系外形成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运输新通道,是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重大创新,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黄奇帆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欧亚大陆的贸易只有空运和海运两种形式,倡议提出十年来,欧亚大陆跨境铁路运输的贸易额有了巨幅增长。这样的增长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推动我国内陆城市群逐渐发展起来。
以东北地区为例,我国中欧班列的北向通道在东北和内蒙古有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等口岸。黄奇帆认为,北向通道发展潜力巨大,历史上东北的铁路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铁路之一,今后利用好这条铁路通道,山东等内地省份的货物都可以通过西伯利亚运往欧洲。他指出,从东北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的铁路通道实际上比经西部地区出境的通道更便捷,应该让“一带一路”倡议的大通道带动内陆地区特别是北方、东北的大开放、大发展、大枢纽、大物流和大贸易。